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

林业发展论文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1.1耕地、牧场退化和沙化趋势这种趋势没能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及牧业生产成本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范围上都呈现出上升和扩展的趋势。由于林业发展缓慢和森林植被减少,使林业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生态防护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2粮食、林牧用地矛盾制约着一些地区林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不足,山区农民的基本口粮和现金收入难以解决,导致过度毁林毁草开荒,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以林草换粮食,以至于出现大量陡坡耕地。这也是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

1.3农村林业产业、特色林业发展缓慢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木本粮草、干鲜果品、花卉等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曾涨点。但是,从总体发展看,林业产业、特色林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鲜果品虽然具有产量高、价格低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果品结构不合理,适合加工的果品少。目前的果品以苹果、梨、柑橘等鲜果为主,名优特新品种较少;适合加工的果品品种较少,而且加工技术落后。其次由于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优质果率低,农药残留高。

1.4森林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森林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和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旅游,对解决森工转产后的职工就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森林路由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是体制上的限制。国有经济垄断旅游业局面仍然没有打破。二是缺乏管理专业人才。农民对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缺乏服务和管理经验。三是缺乏资金。有些森林公园基本的旅游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设施比较落后,卫生条件落差。四是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多头管理、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森林公园体制上归城建部门管理,而森林资源的管理,如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等原由林业部门管理的业务无人管理,而森林资源的管理,如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等原因由林业部门管理的业务无人管理,结果由于体制上的问题,使林地成了无人管理的“飞地”。五是旅游项目、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落后,旅游产品档次低等等。

1.5薪炭林对满足农村能源需求的作用未充分发挥长期以来,薪材一直是广大农村重要的能源之一,但是近20年来,我国薪炭林发展速度一直缓慢,薪材供不应求,薪炭林在森林资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由于国家对农村生物能源建设扶持不够,加上山区农民经济困难,因此,农村烧材仍倚赖于森林植被,有些地方烧完了乔木烧灌木,烧完了灌木烧草根,导致生态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燃料短缺,乱樵乱采严重,这是造成林才植被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农民生活对薪炭林有着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有的薪炭林资源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必然以牺牲其他森林资源为代价,对其他林种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由于薪材的缺乏,农作物秸秆和蓄粪不能还田,降低了土地的肥力,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2农村林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2.1推广服务滞后,科技支撑的作用未能从分发挥尽管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对林业建设的支撑作用,但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林业科技支撑作用的发挥。全国林业科研经费投入甚少,远不能适应林业建设的需要。很多成果难以大面积的推广,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加上机构改革,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林业科技推广力量,科技推广人员不足,很多地方科技服务处于“线断、网破”状态,现存的力量多半也无力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主要是依靠“大户带小户”。多数新产品只是简单仿造,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产品。加上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等原因,林业科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成果转化率低。

2.2产权制度不完善有些地方责任山是均分到户的,没有承包合同,没有明确的承包期限,仅拥有经营管理权和部分收益权,没有转让权和经营决策权。农民承包的林地没有稳定的物权保护,林农承包造林后没有包括继承权和抵押权在内的权益保护,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农民对自留山拥有经营权,可以长期使用,可以继承但不能转让,因而没有相应的处置权,使产权具有不完整性。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研究区域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域的退耕还林实施规模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甘肃省东部平凉、庆阳两市的泾川县与合水县,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大陆性显著,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农业发达。1999年两县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至2009年两县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分别为28.69万亩和44.75万亩。

(二)研究区域的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平凉市和庆阳市,凭借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等区位优势,成为种植优质苹果最适宜的地区之一,苹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成为甘肃省苹果的主产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市引入了以发展红富士系列为主的优质品种,逐步采用了套袋等综合技术,苹果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需求量也越来越大。1999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在以甘肃等三省作为试点实施后,两市苹果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18.34万亩扩大到2010年308.85万亩,苹果产量从2000年34.32万吨增加到2010年102.03万吨。

二、退耕还林后苹果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苹果产业作为泾川县及合水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产业逐步发展起来。2011年至2013年,笔者参与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工作,监测点涉及甘肃东部地区的泾川县及合水县,监测点选取了两县共10个行政村100个农户,采用了问卷与个案访谈结合的调研方法,收集到了较翔实的基础数据,笔者根据连续5年监测的数据筛选整理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模式之一的林果业的发展情况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1.被调查户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100个农户中,有2户因未从事林果业且其收入均在百万元以上,作为大户未纳入分析的对象。户主年龄在50岁以上59岁以下的占到一半,其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居多,占到42.86%,家庭人口数以4到6人为主,占到65.31%,劳动力数量在2人以下的占到57.14%。2.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比较2012年,被调查的98个农户中,有4户为当地的养殖大户且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数据分析中作为大户剔除,其余94户户均纯收入为3.77万元,其中林业收入所占比重最大,为40.77%;被调查的退耕还林户为80户,非退耕还林户为14户,退耕还林户户均纯收入为1.86万元,明显低于非退耕还林户的纯收入,这种差异主要是源于当地的养殖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被调查的大部分非退耕还林户都参于养殖,且以养殖收入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已高达为40.69%,而退耕还林户的参与程度较低,其重要的收入来源是林果收入,占比42.76%,次之的是其他收入。

(二)退耕还林户收入变化及结构分析

自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进入第二轮补助之后,退耕还林户的收入随之发生了变化,如表3所示,2008年至2012年,退耕还林户的户均家庭总收入由2.72万元增加至3.99万元,其中林果收入保持较稳定的增速,由户均0.63万元增加至1.64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23.11%增长至41.05%;从收入结构看,自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户收入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2008年其他收入的比重高达54.44%,而到2012年林果收入已取代了其他收入的地位,成为退耕还林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他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见,近年来苹果产业的发展为退耕还林户的收入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后续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

贡献率常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其公式表述如下: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将此理论引入本研究中,可以清楚地衡量后续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与贡献,即各类收入对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其他收入贡献率为非负值的有62户,占农户数的75.61%,其中贡献率在50%以上的有40户,占比64.52%;作为后续产业的林果收入贡献率为非负值的有53户,占农户数的64.63%,其中贡献率在50%以上的有27户,占比50.94%;家庭经营收入贡献率为非负值的有57户,占农户数的69.51%,其中贡献率在50%以上的有20户,占比35.09%。由此可见,退耕还林户所参与的后续产业为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较大,仅次于其他收入。

(四)后续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笔者通过对2008年和2012年两时期面板数据进行差分处理,分析过程中为避免异方差和自相关的影响。由前述分析可知,通过对比自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户收入的变化,随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退耕户家庭收入提高,收入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外出务工为主的收入结构转变为以后续产业即林果业收入为主,而传统的家庭生产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这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从而助推了农户从事后续产业的积极性。

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后续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持续有效的科技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参与后续产业的农户中,已接受苹果种植科技服务的比重高达79.27%,服务形式多为现场指导,由此可见政府对发展后续产业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为农户提高营林质量,增加后续产业的收入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持,但科技服务的持续性以及所提供服务的效果仍是参与后续产业农户所关心的事,调查结果中有高达67.07%的农户仍需要科技服务证明了这一点。

(二)苹果种植集约化程度低,亟待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与健全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参与当地合作社的比例仅为12.20%,合作组织未建立是很多农户未参与的主要原因,在对其参与意愿的调查中,愿意参加合作组织的比例已超过50%,这说明随着农户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对商品经济的意识不断的提高,加之从事的苹果种植较分散,长期以来形成了丰产园较为零散,高产园数量十分有限的被动局面,新品种有样品无产出,有了产出却形成不了批量供应,果品的供应时常出现断档现象,集约化程度不高,致使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户更多寄希望于专业化的合作组织帮助其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三)产品开发程度低,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延伸

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大部分果品主要依靠简易库和土窑贮藏,保鲜效果差,增值空间有限,而果产业仅集中于鲜果的销售和果汁的加工,精深加工缺乏技术及资金的支持,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强,效益不高;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资源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商品优势。因此,在保证苹果产业产前(苗木培育)、产中(果树修剪、施肥、浇灌、疏果、套袋)的同时,需要进一步集合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多方的力量逐步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作者:乔娟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1.1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

1.1.1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第一产业中成果显著,在第二、第三产业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态势下,我国的家具企业正不断增多,很多地板企业越做越大,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这也预示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此外,林业产业的规模扩大也带动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很多待业人员加入到林业产业的队伍中来,有效解决了目前劳动力就业的难题。

1.1.2新类型产业不断增多。

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就是新类型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如食品、花卉和旅游等新类型产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此外还有制药业等其他类型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新品种和新种类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正逐步走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在林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林业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和产业带,进一步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产业集群的态势逐步确立。在不同的产业带中,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例如,在北方的林业产业主要形成了林业食品的产业群,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带主要以发展地板产业和花卉产业为主,这也使不同的地带和区域有着不同的特色,形成了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产业集群。

1.2林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2.1林业产业的总体结构不合理,建设质量较低。

虽然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是很多指标都处于较低的层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总体的产业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资源分布不均上,此外还存在着林业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很多林业资源都处于幼龄的结构层次上,可供开采和利用的资源较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供应,存在着明显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形成了我国林业产业中发展的主要矛盾。

1.2.2存在着发展上的误区。

在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方面,我国林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发展的社会效益,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日趋加重。总体而言,我国现在仍没有摆脱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子,林业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1.3生态建设亟需加强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下降,我国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很多林业管理部门正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型的品种和技术。但是,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很多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态意识,再加上林业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导致生态破坏、盲目砍伐的现象严重,很多地方存在着偷伐林木的现象,进一步影响了生态建设,在治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导致生态建设步伐缓慢。

1.4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健全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治理,密切展开相互协作、综合治理,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在林业产业的管理中存在着分工不合理、工作不协调等问题,导致林业产业发展的责任和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推脱的问题。具体说来,很多部门不能推行出一致性的意见和管理措施,再加上生态建设得不到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绝,林业发展管理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促进我国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解决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积极转化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二要转变开发利用的途径,加强人工林资源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和种植面积,提高林业资源的总量;三要树立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

3结语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同时也不能忽视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砍伐严重、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石德刚单位: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林业站

第三篇:林业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林业产业作为会东县的主要产业,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切实加强管理,探索实践出了一套成功经验。一是政府主导,强力推进。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在林业建设中大力实施“生态会东、产业兴县”发展战略。从县政府到各乡镇政府,分别成立了林业产业发展机构,具体负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建设工作,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林业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乡镇和部门落实”,合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结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林业产业等林业重点工程,立足会东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华山松、核桃、杉木、中华块菌等特色林业产业,科学有序的推动了产业发展。三是深化改革、多元化发展。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多元化资金投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和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元经济投入林业产业化建设格局。为林权所有者提供政策保障,调动各方投入林业产业建设积极性。四是依托科技,加快发展。首先,积极加强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合作,在本地品种选优、新品种引进、繁育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及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森林食品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其次,制订技术标准,规范林业产业发展,先后有十多项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三是抓好林业产业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内引外联,不断开发升级新产品,打造名、特、优林产品品牌。五是配套资金、保障发展。县财政每年预算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产业发展方向上引导、政策税收上倾斜,支持品牌、基地建设,加强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扶持,积极鼓励和帮助林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能力。

2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会东县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地方经济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全县林业经济总量小、比重低,优势支柱产业不强,林业总产值仅7.82亿元,在凉山州17个县(市)中排名第5位,与森林资源大县地位极不相称。

2.1林业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依然存在,大企业少、龙头企业缺乏,林业专合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基地生产与产品加工脱节、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林产品加工粗放,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2.2经营管理粗放,产值产量不高

基地建设品种混杂,苗木质量差,良种使用率低,林地生产力不高。多数乡镇对经济林重造轻管,甚至只造不管,林地产量、产值不高,林业产业经济还处在经营管理粗放,低水平的增长方式。

2.3林业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不够

科技投入少、研发少、成果少,新品种、新技术转化推广利用率低,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不长。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粗放,林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创建意识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2.4产业发展体制改革滞后

林业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经营机制不活,没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林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低,尤其缺乏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林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2.5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受国家政策和地方财力影响,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低,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林区住房、交通、供电,通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乡镇林业站、国有林场职工收入增长还比较缓慢。

3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3.1自然地理气候适宜

会东县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境内地表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96%。山地间镶嵌有平坝、台地、山原等类型。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春干旱无严寒,夏秋多雨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6.1℃,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323小时,大于10℃积温5120℃,无霜期262天,年平均降雨量1062.9mm,平均相对湿度65%。草地资源分布多与林地、农地交错镶嵌,乔灌草结合,类型健全,牧草种类多,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生物量中偏高,适宜发展多种畜牧业。会东气候温和,植被好,有多种动物繁衍生息的生态条件,其自然地理条件十分适合发展林业产业。

3.2林业基础资源丰富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13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4.8%,各类森林、林木活立木总蓄积560.86万m3,森林覆盖率42.5%,截至2013年全县已建成人工商品林128.3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50万亩,特色优势经果林基地21万亩,林药林化原料林基地8万亩、森林食品生产面积80万亩、林木花卉基地面积1.5万亩。充足的林木资源为发展林产加工提供了有力支持,是会东发展林业产业资源的重要优势和发展基础。

3.3劳动力资源富集

会东县是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总人口41.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2万人,占总人口的92.51%,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为发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4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思路

4.1指导思想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以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为基础,以加工利用为龙头,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完善林业产业服务体系为抓手,加快发展特色优势林业产业,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

4.2发展目标

《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快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步伐,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强县。到2018年,全县林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力争达到11亿元,进入全州排名前五位,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3000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突破14亿元,力争达到15亿元,进入全州前三位,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4000元以上。

5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5.1发展华山松基地

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林业产业、生态功能区植被恢复造林、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等林业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华山松,打造特色优势经果林基地。新发展华山松35万亩、改造65万亩,至2018年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以上,2020年达到并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华山松生产经营加工龙头企业,对华山松籽生产、加工、销售实行“基地+农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松籽产量、质量和效益,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华山松,加强速丰林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华山松基地,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化发展。

5.2发展核桃基地

依托现有核桃资源,着力培育发展核桃产业。一是建立优质核桃采穗圃基地。建设优质核桃采穗圃基地200亩,培育生产高产、优质的本地乡土核桃品种。为广大林农提供优质的核桃嫁接苗和穗条(芽),切实解决全县核桃产业存在的良莠不齐、品种混杂、平均单株产量低、果质差等问题,充分提高核桃产量、质量和效益。二是培育壮大核桃生产基地。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土地等,采取规模连片种植、林粮间作与零星分散种植(“四旁”植树)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建立“核桃产业合作社”,加强育苗、栽植、管理、采收、经营、加工、销售等服务工作。新发展核桃20万亩,改造10万亩。至2018年基地总规模达到20万亩以上,2020年达到30万亩左右。

5.3发展杉木产业基地

依托现有的5万亩杉木资源,在适宜发展杉木的高二半山区乡镇,新发展杉木速生丰产用材林5万亩,到2018年全县杉木面积达10万亩以上,2020年达到15万亩左右。把会东建成凉山州最大杉木采种基地和杉木用材林生产基地。

5.4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充分利用好全县丰富的林业资源,积极鼓励支持农户、林业职工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生态猪、土鸡、肉牛、黑山羊、野猪、梅花鹿、野鸡等为主的林下特色特种养殖业。积极发展以中华块菌、华山松籽、松茸及木耳、蘑菇、香椿、老鹰茶等为主的森林食品、森林蔬菜,培育绿色、无公害森林食品。逐步形成会东特色的林下资源产品,满足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要开发产品加工包装,形成地方特色的“小礼品”,提升产品知名度。

5.5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重点打造一批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批“森林农家”、“森林景区”,开展观花、采果(采茶)、品鲜、生态疗养、观光休闲等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旅游,依托海坝、拉马、鲁南乡现有杜鹃花观赏景区和在建光伏、风电项目,加强花木、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物种多样性,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景区,培育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收。

5.6加大林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力度

要进一步规范整顿木材加工经营秩序,整合做强木材加工企业,培育扶持规模大、档次高、品牌响、绿色环保的木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着力带动全县林产品加工水平的逐步提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5.7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以县、乡林业产业站、种苗站、科技推广站和林业工作站为依托,健全完善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林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林业专合组织,引导林农成立体系健全、营运规范、凝聚力强的林业专业合作化组织。把林农组织起来,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技术的业主参与专全组织,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增加林农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5.8完善投融资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及林木良种选育推广、林区道路建设、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年增加。要整合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等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合力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的小额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5.9完善科技保障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1取得的主要经验

1.1依靠全社会办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坚持运用现代林业理念,不断更新观念,广泛深入地宣传新时期大力发展林业的重要意义,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制定优惠措施,积极营造浓厚的造林绿化氛围,激发全县上下投身林业的热情,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发展林业[2]。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力,全县出现了社会各界大干林业的热潮,广大干群的观念得到彻底转变,由“要我栽树”变成了“我要栽树”,不少单位团体、企业商人、社会能人等纷纷采取联合开发、股份合作、公有民营等多种形式兴办林业。近几年,全县造林绿化每年利用社会资金都在7000万元以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全县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实现伊川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1.2鼓励和扶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体制下林业生产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显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两权”分离,明确所有权,放开经营权。通过实行个体承包、公开拍卖、租赁经营、返租倒包等不同形式,鼓励和扶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为林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全县造林绿化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通过政策倾斜和典型引路,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如雨后春笋,显示出传统林业无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近两年全县完成的逾666.67hm2造林中,非公有制林业占了80%,累计投入资金9600多万元。目前,全县共有300余户个体老板、私营业主投资林业,总经营面积达5840hm2,非公有制林业已撑起伊川县造林绿化的半壁江山。

2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林业的主要需求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现有林业生产力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伊川县林业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尚很脆弱,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林网防护林工程体系不健全,缺档少株林带普遍存在,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不高;二是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起点不高,规模还不大,有待提高和加快造林进度;三是荒山荒地面积还较大,绿化进程缓慢,造林成效不高;四是木材经营利用的第二、三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脱钩,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附加价值不高;五是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林业效益较低;六是林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较差,林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约束较大。

3发展对策

今后,伊川县造林绿化工作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统一,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大林种、树种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继续巩固、完善、提高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发展多种经营,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城镇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加大林政管理和科技普及力度,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全县生态体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璐硕王艺伟李璐单位:河南省伊川县林技站

第二篇

1林业新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1.1数字化林业管理技术即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生产的一项高效管理技术,又称3S技术,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遥感系统。

1.2林业生物技术主要包括4大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林业生物技术在林木品种和质量改良、新品种培育、森林药物生产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1.3森林生物质能源技术森林生物质能源技术是指应用汽化、液化、热解、固化、直接燃烧等方法对森林生物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转换等过程转换为各类能源的技术。如生产固态颗粒燃料、生物柴油、生物酒精等。由于森林生物质丰富,森林生物质能源技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2地方林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2.1转变传统经营观念

2.1.1改变传统的森林经营观森林经营由唯一木材经营向多功能协调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林业产出由单一木材向木材及多样化生态产品(公益产品)转变。

2.1.2改变传统的林业产业观由经营单一的原木(木材)转变为原木(木材)+精深加工木制品+苗木花卉产品+艺术品+林产化工产品+林副产品。

2.2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2.2.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用人理念做到育才、识才、爱才、惜才。坚持用人用其所长、用人用当其时、用人用好其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2.2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逐步摸索建立本单位的研发团队;与相关科研院所或高校合作建立联建团队,培植自身队伍;引进高科技项目或产品。

2.3实施信息战略

21世纪是知识快速更新的世纪,是信息世纪,信息就是效率和金钱。主要工作包括:

2.3.1建立调研队伍可以自建队伍、合作建队、委托调研等。

2.3.2开展市场分析与预测包括历史资料积累、现有资料分析、未来发展预测等。

2.3.3国家政策分析与预测包括分析和预测国家政策导向、国家重大决策可能带来的商机等。

2.4实施集团经营战略

2.4.1科学规划发展林业产业涉及资源、产品、市场销售3个主要环节,3者相互制约。单纯从事某一环节的经营风险都很大。实施集团经营策略可有效降低这一风险。要通过科学规划完善产业链条,保证上述3个环节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设计管理运行机制,有效均衡各利益方的利益分配,避免恶性竞争。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全镇有林业用地面积136025亩,占全镇总土地面积179157亩的75.9%。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20150亩,占林地总面积的88.3%。有乔木林地112449亩、毛竹7701亩、灌木林地762亩、经果林5185亩;按森林类别分,公益林面积达44813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25.0%,商品林地面积有91210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50.9%。非林地面积43134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4.1%。截至2008年底,全镇活立木总蓄积337029m3,森林覆盖率为67.3%。

2林业建设措施

2.1森林保护森林保护是英川镇目前林业工作的重点,全镇森林植被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原始的森林植被已经比较少,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难以发挥森林的各项效能,只有通过对现有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才能加快森林的保护和恢复,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2.1.1加强生态林建设全镇林业工作显著,但是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镇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林业工作应在注重保护和建设的同时,突出和加强在人为活动干扰较频繁和生态脆弱的滑坡地段,实施生态林建设,降低水土流失。坚持工程化治理和管护,落实迹地更新、补植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突出公路沿线两旁重点区位的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建立规范化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把党和政府生态建设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护林员的培训、考核与管理,发挥护林员队伍的作用,强化生态公益林的社会化管护。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强化以负氧离子含量、生态公益林蓄积为重点的生态效益监测,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提高公众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效认知。在5年内,使全镇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52%以上。

2.1.2加强森林抚育为加快材用林成材,全镇林农还对自留山、责任山的中幼龄林进行劈山抚育、间伐抚育,中幼龄林劈山抚育,据统计从1993~2013年,全镇森林抚育面积11万亩,其中未成林造林地抚育6万亩,中幼龄林和其他林分抚育5万亩。

2.1.3水土保持建设加大水土保持林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进行植被保护和恢复,树立绿色英川理念,争创生态大镇目标。

2.2春季绿化造林每年的年初绿化造林作为全镇中心工作的重点,以沙川生态治理和用材林培育、阔叶林发展工程、珍贵树种造林、毛竹造林、生物防火林带营造等项目,对火烧迹地、采伐迹地进行更新绿化造林。

2.3发展绿色经济林基地全镇应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结合本地气候、水土等特点,大力培植以重点开发英川板栗、木本药材、油茶等地方特色产业为主的经济林木,在英川、王宅、董川、坑洋、梅状、新村、底洋、黄谢圩、木岱口、茶园、黄洋口等村发展板栗、木本药材、油茶等地方特色产业8500亩,提高林业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全镇竹林面积7701亩,通过劈山、深翻、施肥等技术措施,以兴隆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毛竹基地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全镇毛竹产业发展,建立笋竹两用林3000亩,其余4701亩毛竹林进行低产改造,经过5年,以后逐步发展成为笋竹两用林的高效基地,提高其经济效益。

2.4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经营者以林权抵押、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借贷和融资,支持和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组织;用2~3年时间,完成lC卡任务,体现一卡在手,惠及林农。

2.5实施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工程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电力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生活用能燃柴。今后5年期间,户用沼气普及率要达10%,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20%,厨房液化气、电气化普及率达80%。农产品加工燃柴取代率达50%。

2.6以采伐管理为重点,完善源头管理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森林采伐管理,按照“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原则,完成集体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探索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级林场、经营大户开展森林经营认证,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全镇主体、林业主管”的理念,严格执行森林的限额采伐制度,建立林木采伐追加计划集中审批制度;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探索建立镇政府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建立林业部门和镇政府信息对称、管理互动的工作动态交流机制,强化镇政府履行辖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的职责,妥善处理镇日常监管和林业部门依法行政的关系,保障森林资源科学、合法、有序采伐利用。

2.7以防控、消防和保护、开发为重点,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2.7.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和预报,全面掌握全镇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控提供科学信息;加强经济林病虫害防治的指导,为产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松材线虫病等的防控,保障全镇松林的安全;加强林产品流通的检疫,为林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提供服务。

2.7.2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森林防火意识;加强镇、村二级义务森林消防队和护林员队伍建设、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护林队伍的作用;加强森林消防装备建设,改进森林消防队伍的装备;加强森林消防预案建设,提高应对森林消防的预案保障;适时组织开展野外训练和扑救演练,提高森林消防的实战能力。镇建立1支以上相对稳定的森林消防队伍;各行政村均建立1支以上群众义务森林消防队。

2.7.3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全面组织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各类森林资源的情况,为科学发展、谋划思路提供依据。发挥资源的差异性、稀缺性、珍贵性特点以及我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林农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牛、羊、鸡),鼓励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参与珍稀野生动植物驯养、开发、利用。加大历史和大自然赋予的古树名木宝贵资产的保护,传承人类发展的历史文明,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

3效益分析及评价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选用1985年《江西省婺源县地名志》为基础数据来源,结合1985年1:250000《婺源县行政区划图》、光绪《婺源县志》等文献资料,涉及所有区划地名、聚落(自然村)地名类型,不包括街道(巷)地名、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等。共收集地名1468条(包含部分重复地名),参考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一书,将按照婺源地名的渊源将它分为山(54个)、水(86个)、水利(25个)、地形(171个)、动物(18个)、植物(117个)、物产(55个)、人物(14个)、姓氏(323个)、移民(16个)、佳名(105个)、传说(29个)、方位(252个)、交通(11个)、经济(33个)、宗教(27个)、历史遗迹(28个)、古书文义(11)、语讹(47个)、对称地名(107)、数字(15个)、颜色(10个)、其他(103个)等23类。

二、婺源地名景观与林业经济的发展

婺源属于东南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低山、丘陵地的土壤多为红壤,富含酸性有机质,适合林木的生长。当地有女子出生之时即种植杉木,出嫁时再砍下制办嫁妆的风俗。由此可见林木资源对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木材贸易是徽商的四大行当之一,同时是婺源商人最重要的经营行当。从婺源地名的数量上也可以窥见林木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图二中可以看出植物类地名占总数的7.97%,在总分类中排第四;物产类地名占总数3.8%,其中与木材类地名占植物类地名的37%。地名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6]在所统计的1468个地名中,带“坞”、“岭”、“岗”、“山”、“坦”、“田”[7]等通名的山类地名,占了总数的34%;如果将表现地貌类型特征的通名、地名相加,两者的超过总数的40%。充分体现了婺源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婺源山多田少,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5%,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88%,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行业。根据婺源“山”类地名统计数据绘制出的《婺源“山”类地名分布图》(图一)显示,“山”类地名(包含岭、丘陵、坡地)的地名主要分布在婺源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丘陵、山地区域,与婺源地貌分布基本一致。婺源东北群山逶迤,西南丘陵绵延,此处多数属于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山体雄厚,山势陡峭,植被在婺源境内属于比较茂密[8],森林资源丰富。此特征在《婺源“木”类地名分布图》(图二)也有相似的体现,木材类地名在婺源的东南、西北地区更为集中,木业经济发达。除了林地面积广阔外,其树种也颇多:有杉、松、槠、油桐等200种,珍贵树种有樟、楠、柏、檀、红豆杉等40余种。[9]仔细考察婺源植物类地名,就不难看出其林业的大概面貌: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反映出亚热带树种多样性的特征以及对地名文化的影响。高砂的株林,因村外一大片槠(误作“株”)树林而得名;西坑株木岭,同样因为村头山岭多楮(误作“株”)树得名;江湾的朱村、秋口的料株坞、赋春的朱村坞、段莘的苦株山、武口的株树岗都是因槠树而名。晓鳙的栗木坑村,在乌石壁西南山麓,以村旁坑(溪)边多栗木而得名;大畈的栗木坦,因建村在长满栗树的平坦地上而得名;思口的栗木岭,应位于多栗木的山岭下而名。鄣山的吾村,因建村在梧(误作“吾”)桐树下而名,大畈的浯田坑,以邻村小坑(溪)田旁长有梧(误作“浯”)桐,故名;梅林的梧村坞、溪头的桐木汰也因梧桐得名。江湾的青垓山,位于青松成荫,曲折累垓的山岭旁,由此得名;鄣山的松坑,应村边小坑(溪)旁有一片松树,故名。古坦的血树源,以村旁多红心柏树(当地称血柏树旁)而得名;甲路的北冲,因北侧山冲内长有柏树,故名。古坦、鄣公山出现了同为“梓木坑”的地方,都因为周边梓木茂盛而名;高砂的樟村以村头古樟命名;梅林乡荆源村,因盛产黄荆木而得名;杨梅山因该地多杨梅树而名。总的来说,地名是代表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一个符号,受到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而自然地理实体在地名命名中十分重要。婺源地名不仅能反应出自然地理实体和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而且充分证明了婺源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种类良多,是婺源木商发展的自然基础。婺源徽商因木闻名,在木材贸易的过程中:采伐、运输、销售都是很重要的环节。水路运输是婺源徽商运输木材最重要的方式,是清代赵吉时记到:“每年木商于冬时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涨,出浙江者,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而下,为力甚易。”

由此可见,密集的河流运输网络对木商十分重要,河流运输越发达,当地木业商品化程度越高。婺源县河流属于饶河水系,为乐安河上游,河流总长度516公里,流域面积2621.9平方公里。干流是星江,支流有段莘水、古坦水、武溪水、江湾水、浙源水、潋溪水、高砂水、横槎水、赋春水、长溪水、镇头水等11条,可见水系十分发达。这个特点也体现在了“水”类地名上,带“坑”、“源”、“水”、“溪”、“塘”、“湾”、“潭”、“江”等通名的水类地名占总数的43.7%,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河流两岸、山地丘陵地带。以“水”(包括坑、源、水、溪等)地名总体分布特征与木类地名格局总体相似,东部、北部地区分布较为密集。因婺源东部、北部地区,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有段莘水、江湾水两条主要支流,并在秋口汇合,河流湍急,河道运输网络发达,是木商运输木材并行销各地的最佳途径。以秋口和江湾为例,两地的林业发展繁荣,而木材类地名和“水”类地名数量都是全县最高,两类地名出现相似的分布。故“实业者,交通之势力也,本境以茶、木、墨三种实业为交通势力,茶叶运于上海与汉口,木排泛于扬子江上下及浙江一带,墨销售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

三、结语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1制约因素

1.1水资源制约因素

森林植物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才能够成活。正常情况下,城市林地的水资源来自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但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的排放,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并表现出富营养化的特征,再加上城市人口密集程度越来越大,生活、工业、农业等用水量急剧增长。上述案例城市每年平均用水量30.31亿m³,而每年水资源总量仅有19.36亿m³,尚有10.95亿m³的水资源缺口。在这种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客观背景下,该市的林业发展,自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1.2经营管理体制制约因素

在林业经营管理方面,技术设备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技术滞后等,使得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譬如城市绿网数目的落叶被清扫,没有作为肥料循环利用,而相应的施肥措施缺少,树木生长养分不足,林地树木自然无法发挥应有的绿化功效。除此之外,林地病虫害等其他问题,也是林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遗漏的问题,使得林业的发展效果大打折扣。

2建议对策

2.1林地绿化和土壤改善

针对林地的制约因素,从侧面要求大家加强力度构建城市园林植被生态系统,将重心放在整治土地污染问题方面,并严格控制林地用途的改变。关于林地绿化和土壤改善,首先,构建多样化景观格局,其中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提高,利用林地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功能,减少林地受到环境污染物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这种多样化的景观格局,具有吸收灰尘、平衡碳氧、减轻噪音等优点。其次,在林业的低空范围内,利用树木的密集程度,调节和改善这些区域的碳氧平衡,而且,还可以利用树木的枝叶,去消耗各种热辐射,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最后,严格控制林地用途的改变,尤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占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征地用林地的数量,以及控制林地的水土流失。

2.2水资源改善

首先,城市林业范围的合理划分,根据水资源地形条件的不同,以及不同区域对水资源提出的差异性功能需求,建议将林地划分为风景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农田和绿地公园等,然后,充分利用这些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现有水资源的利用;其次,在林业规划区域内,应该严格限制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尽快恢复山地的植被,并积极发展高效型的生态农业,可在公路、铁路、河流等位置,开垦出带状的绿地,将公路、铁路、河流等区域的国土绿化,与城市林地绿化系统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成一体化的城乡林地绿化系统。再次,建立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屏障,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目标,将森林的覆盖率,控制在70%以上,尤其是野生植物资源的层层推进保护,就能够使得水资源流域实现生态平衡,以此改善林地的水资源。最后,将带有污染源的工业厂房,以法律的途径清除出林业规划区域,以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等水资源,同时,加强措施治理已经出现污染的水资源。

2.3林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在林地绿化、土壤改善、水资源改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形成能够彰显所在城市个性的林业系统。首先,完善林业保护的规章制度,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在林业经营主体认定、参与范围界定、非法竞争防范等方面,以严谨的强制性规章制度,作为林业经营管理的保障条件,旨在推进林业经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其次,林业执法力度的加强,尤其针对执法主体不合格、执法不严等问题,建立完善的林业经营管理执法监督机制,并加强经营管理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和推进林业经营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建设。再次,落实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和转变林业部门的职能,将重心放在林业公共服务方面,可通过推广林业科技技术,以及继续优化林业综合服务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将林业经营管理的各种信息及时公开。最后,林业经营管理的统筹规划,打造具有美学价值和绿化效果的林业系统,在不违背人文景观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植物的色相、季相变化等,创造出具有浓厚气息的景观效果,形成具有森林公园特色的主体形象。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城市林业的发展,受到林地、水资源、经营管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基于此,针对该问题,分别从林地绿化、土壤改善、水资源改善、林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新时期城市林业发展的方法,但随着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方法必须予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以真正推动城市林业发展。

作者:吴容翰单位:广西省藤县太平林业工作站

第二篇:能力促进林业发展

一、服务的能力

目前很多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在服务中都存在着表面应付的心理,要提高服务能力,就需要将这种观念进行转变,要发自内心的真情服务。主动的帮助解决困难。建议相关的服务制度,需要做到笑脸相迎,不能显出不耐烦的表情。在服务上进行创新,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注意细节和难点,不能粗心大意的草草了事。

二、团队的能力

林业行业中的工作是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林业工作有很广泛的范围也有针对性。在林业开展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学问、团结、见识和职业道德。如果没有学问,在遇到问题的,无法用最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解决。一支筷子很容易的就被掰断,而一把筷子是不容易被掰断,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就如我国一首军歌《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团结,就会没有战斗力,没有生产力。一个单位中有人闹分裂,起内哄,那么事业就会渐渐衰落的。我相信,无论在哪个行业的单位中,大家都是最痛恨那些告黑状、搞小动作这一类的人。如果真正的有想法,可以正规的方式进行提出。然而一旦人没有见识,就会像瞎子一样,看不见时代的发展,也就无法与时俱进。林业工作中,有些工作是很幸苦的,如果这些人不遵守职业道德,那么就会很容易放弃,使得基层工作就没有人愿意做,林业就没有办法有效的发展。

三、执行的能力

林业发展的工作中,我们要顾全大局,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如果领导的指示有误,可以像领导提出,不能在没有提出的前提下,擅自阳奉阴违。领导就是一个分工制度,服从领导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林业局就管理者森林公安,森林公安的工作中就需要服从林业局的安排,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想林业局汇报。领导在给出安排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原则,按照法律的政策办事,按照讨论后通过的方案办事。落实林业中工作人员的知识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职业操守。要严打作风不实、搞小动作的人员。

四、担当争先的能力

林业的发展工作中,并不是顺风顺水,会经历各种酸甜苦辣和风风雨雨,这需要我们振奋精神,忍重前进,敢于担当。遇到困难,不会退缩,敢于积极面对和解决。例如:在生活中,如果有矛盾发生,不能一直当好人,刻意去避免矛盾,这样矛盾会导致一直的积累更加的深。我们的林业工作中,是属于系统性的工作方式,是以未来为目的的工作,需要我们有激情、创新、奉献、担当的理念。

五、廉洁自律的能力

规范在学习中的要求和制度。能够辨别是非,看清人性的善与恶并能够分辨。要求自身做到将正直、诚信、博学。林业的工作中,工种有不同,会有很多种分工,员工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到谦虚好学。如果领导在工作中,搞一次特殊,就会破坏工作中的规矩,威信就会丢掉一次,留下一个不好的点,失去一些民心。因此林业中的领导,需要做到廉字记心,公字当头。然而公生明,廉生威。促进我国林业发展,就需要把以上的能力进行提升,在林业的工作的每个方面进行发展。需要每个林业部门都要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找准位置,敢于承担,主动的融入林业发展工作中。

作者:萨日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林业局

第三篇:林业发展的趋势

1现阶段林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均森林面积过低现象极为明显。所以,在现阶段,一定要重点开展循环经济,将林业的链条进行延伸,提高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网络化、无纸化的办公形式,有效降低行业成本。1.3开放性目前和未来全球发展整体趋势呈现了开放性,林业要顺从当前的发展形式就要进行对外开放,一定要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建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开放形式,从而进行开放化发展、和谐发展、合作发展以及互利发展。

2林业的保护

2.1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对森林的生态平衡起到了破坏的作用,经过火烧之后森林生态系统极难恢复,如果出现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就会对森林资源乃至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对于百姓的财产、大气环境、日常生活都有所影响。应当积极开展一些关于严防森林火灾、创建平安森林的宣传活动,不断推广《森林法》以及《森林防火条例》的宣传,通过森林防火知识的普及,做好火源管理工作,谨防森林再次出现火灾。

2.2滥砍乱伐

有的人由于利益熏心,对森林里的树木进行滥砍乱伐,使得生物不断灭绝,森林的生态平衡也遭受破坏,资源价值迅速下降。虽然每年都会出现人工林,可是天然林却逐渐减少。面对滥砍乱伐的现象,要提升执法力度,对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治理。一旦出现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等一些违反林业法律法规的行为,就要及时进行处理。

2.3病虫灾害

病虫害对于林业来讲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林业保护的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病虫害出现的原因是防治不当以及生态失衡。通过科学的方式对森林进行管理,不可以只治不防,以免出现治理不当的现象。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可以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降低灾害发生、改良生态平衡、加快林业迅速、持久、健康化发展。

3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想要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进程里加快林业的发展,就一定要把2者进行充分的结合,让其在发展的道路上相互辅助。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里,通过对我国林业的发展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3.1积极推广开展林业循环经济

林业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部分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脱离不了林业,林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林业生态系统可以借助本身的优势,把生态以及环境进行合理的融合,把环境内的能量物质以及价值资源变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在不断推行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双方互利的局面。

3.2政府强化对社会林业政策的指引

将荒地变为森林并不是林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只能当做其发展的一个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透过林业的发展来改良贫困地区的经济情况,让其通过林业的循环经济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贫困区在选择林业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综合本身所在的环境,还可以听从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进行集约经营。政府可以通过减免赋税等方式,大力支持农民对林业进行投资。并且,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关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以便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

3.3加快林业权属问题

加快林业使用权的流转成为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和保护林业资源,创建高效林业的必经之路。激励森林、林木以及林地的使用权流转,不断培养多层次、多门类的林业市场。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林业的权属问题,才可以保证林业此后的发展,才可以从本质上加快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结束语

一定要在加强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生态效益,一定要建立林业正确的发展道路,加快推动林业的发展。

作者:周红梅齐华春单位:吉林市丰满区林业局江南乡林业站北华大学林学院

第四篇:林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1推动林业发展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的很多地区在林业生态系统方面都存在着共性,林业系统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为了更好的推动林业发展,人们已经进行了种植以及栽种,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其再生速度,这个问题也成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林木和林地的需求慢慢出现了不断增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情况,这样也使得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的情况,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推动林业更好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

1.2经济意义

在整个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林业生态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林业生态系统能够对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善,同时,也能对出现的污染情况进行解决。林业生态系统要想得到健康和持续的发展,要依靠经济建设的支持。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林木的要求也出现了更高的水平。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不仅仅能够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生态效益的增加。

1.3技术意义

在进行生态系统建设的时候,造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同时,要有非常科学的造林技术,对造林技术要进行很好的研究,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造林计划的可行性。在进行造林的时候,要按照计划来进行工作,同时,在造林结束以后要对其进行验收工作。在造林前,对苗木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生命力顽强以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好的树种,避免在进行造林的时候出现单一树种的情况,林木的混合种植能够更好的保证其生长过程不受到影响。

2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缺乏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国已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多年了,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在进行着努力,林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陆续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法规。但是,林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多的差距,很多的地区在发展林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随意砍伐的情况。在很多的乡镇林业站中,由于建设比较落后,导致林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这样就导致其在很多的领域发展中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林业部门在管理手段上存在着落后的情况,同时在管理观念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地区都实现了林区建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获得预期的效益,这样对我国的林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2.2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

林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科技含量非常低的情况,在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进行利用的效率非常低,这样就和其他行业在发展水平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林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存在着科技含量低的问题,也导致了我国的林业产品还都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产品,这样就导致产品在竞争能力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进行更好的发展。

2.3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健全

林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的很多部门对信息化建设都非常重视,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数据和市场需求不能适应的情况,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对信息技术根本就没有进行很好的利用。

3促进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要有效推动我国林业发展,首先应该要加快转变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将工作的重点放到林业质量的建设上来,有效地发挥出林业的积极效益。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应该把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放到林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做好林业资源的经营和管理工作,积极更新林业发展观念。不断加快植树造林良种化以及林木管理规范化的进程,对林木市场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林木质量;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林业管理规范,用健全的制度来对林业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确保林业发展规范化科学化。此外还应该以树立典型的方法,在地区上建立一批速生丰产林、生态林等,将林业资源的效益完全发挥出来,让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持续发展。

3.2做好生态林业建设工作

进一步做好生态林业的建设管理,从目前我国基层林业发展建设的实际出发,县乡两级的林业部门应该多多地举行一些种树植树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保护好天然的林业资源,贯彻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政策。同时,还必须尽可能地健全林业资源开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创新林业发展管理工作模式,将林业建设发展工作朝着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而努力。

3.3积极开展生态林业教育

唯有切实做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林业教育和宣传工作,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林业建设的发展。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林业所带来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重视。从县乡林业生态教育宣传工作来说,可以通过广播、报纸、传单等方式来提高人民的林业保护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林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一些森林建设、植树造林或者生态伦理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对林业生态建设能够变单一化认知为多元化认知,真正理解林业生态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真正了解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观念,保护林业资源。

3.4坚持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努力做好针对小流域的综治工作,山地、草地以及田地应该统一规划,适当地将农牧业或林业等项目资金进行捆绑利用,坚持耕作、生物、工程等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产生一个系统的治理结构,以求一次性做好。

4结束语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1.1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森林作为各种野生生物的产地和栖息地,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是森林发挥其生态和经济功能的基础。发展立体林业的主要目的是在不破坏林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种植、养殖和旅游开发,增加林农收入,实现林业生态体系与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以及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2利用林下空间资源,缓解土地紧缺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粮食、人口和环境问题。我国有3.07…亿hm2林业用地,林地资源丰富,其中集体林地1.8…亿hm2,是耕地的1.5倍。发展立体林业,建立立体、循环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多种多样的绿色产品,提高林地利用率,有利于缓解我国土地紧缺问题。

1.3满足社会需求,拉动就业

1.3.1满足市场对绿色农林产品的需求立体林业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互利关系的基础上,可提供环保、自然、无污染的绿色农林产品。…

1.3.2直接创造各种城乡就业机会…立体林业以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可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3.3间接增加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立体林业以科技作为支撑,以综合管理作为保障,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医药食品、工商、旅游等相关部门,所需专业技术达几十种,还需要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从而间接增加了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整体区域人口的充分就业。…

1.4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绿色增长

1.4.1林权证的发放激发了农民依靠山林致富的热情…林权证的发放使农民成为集体林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主体,真正拥有了可支配的生产资料和不断增值的家庭财产。

1.4.2“近期获利、长期获林”才能持久保护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林木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只有科学发展立体林业,走“靠山养山,兴林富民”的林业扶贫开发之路,才能使林地尽快产生效益,实现林农尽早脱贫致富,加快林区经济发展。…

1.4.3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绿色增长…以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合作组织、加大户、加农户的方式,…实现林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就全县总体情况来看,前半县发展较快,后半县发展较差,立体林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一些地方发展思路还不清晰、规模小、经营差,缺乏统筹规划。

2.2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地方盲目种植,没有因地制宜,农户对技术掌握不够,投资成本高,不会管理,收效甚微。

2.3发展规模小

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导致立体林业散、乱发展,无规模或规模太小。

2.4模式单一

立体林业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气等自然资源,建立以林业为主体,林(果)、农、牧各业有机结合的多成分、多层次、多序列、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发展模式有很多,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有:

2.4.1林-禽种养类型…在郁闭的林下饲养土鸡、肉鹅、鸭,自然放养、圈养和棚养均可。养土鸡、养鸭饲料粗放充足,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如在郁闭的林下养土鸡,每667…m2可养500只,每年可养3茬,出栏1…500只。土鸡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效益非常可观。

2.4.2林-蜂模式…山上蜜源植物丰富,可充分利用核桃树、枣树、桃树、梨树、板栗树、山楂树、槐树等蜜源植物进行养蜂。山上养蜂提高了果树和花卉的授粉率,减少了畸形果,提高了果树质量和产量,形成了良性循环。

2.4.3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食用菌,主要以林-蘑菇模式为主。在郁闭的林荫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非常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

2.4.4林-药模式…可间作的药材品种主要有芍药、桔梗、毫菊、天麻、板蓝根、茯苓、薄荷、山药、金银花等。

2.4.5复合种植模式…在以上配置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立体组合模式,如林-经-粮、林-药-粮等。生态经济沟以山区小流域为单元,利用山体垂直分布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配置适宜的种植层次,选择不同的树种和间作品种,做到以林为主,林、果、农、牧结合。小生物经济圈以户为单位,营造具有一定规模、乔灌结合的林带,形成闭合防护林圈。圈内建设畦田式农田,打井,种植粮、草、果、菜;圈外植树造林、封沙育林,实现农、林、牧齐发展。林(果)-农-牧套、间种。在同一林地上套种或间种农作物和牧草,做到林(果)、农、牧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全面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立体林业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立体林业发展的成效,全面推广成功的立体林业发展模式,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激发农民发展立体林业的热情。

3.2政策引导,技术支持政府部门在倡导发展立体林业时,应注重调研,掌握本地立体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动向,了解林农意愿,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及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3.3搞好规划,提高管理立体林业发展模式多样,既可采取某种单一模式,也可根据地承载力和市场需求将多种模式相结合,进行林下立体种养。力争集农、林、牧、副、渔、游于一体;力争多目标、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相结合;力争建立综合性立体循环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以利于产业间的经济互补、物质能量的多重互用和系统潜在生态优势的发挥。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参与式林业发展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品牌效应。

3.4扶持典型,全面推进立体林业是由农民自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盲目性,做好典型示范至关重要,让农户看见成效。

3.5保障服务,推动有力要及时成立技术指导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每个乡镇要抽调一定的人力,及时解决农民发展立体林业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发放技术指导手册,使农民全面掌握立体林业发展政策和技术要点。

3.6设立专项资金,加速发展政府应出台立体林业发展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对立体林业发展较好的要重点扶持,对发展产品要做好售后服务与市场信息指导。

3.7强化责任,严格奖惩把发展立体林业列为乡镇年度重点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办法,每个乡镇要明确制定出立体林业发展方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及行动措施,实行定期检查、年终考核,促进立体林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4结语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目前,国际上就气候变化的问题一直在谈判磋商,各个国家质检部门都在努力地寻求合作方案,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到《京都议定书》(1997年),再到《哥本哈根协议》(2009年),国际气候合作框架正在形成。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一致提出了中期减排目标,欧盟的目标是到202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日本则提出了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的目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一个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目前还不需要承担《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任务,但是我国确实呈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下的碳汇林业

2.1碳汇林业的概念目前,工业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方式。工业直接减排,就是通过对技术的改造以及能效的提高来减少能源,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间接减排,通过森林等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体和土壤中,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也叫增汇或碳汇。碳汇林业,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2.2低碳经济下我国实施碳汇林业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1号文件”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这是碳汇林业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主席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3]。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工林面积,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的今天,实施碳汇林业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据此能够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二是能够加快我国参与国际林业热点问题的步伐,提升林业地位[3];三是可以把碳汇林业作为一个产业去抓,既加强生态建设,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拓宽了林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有助于探索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改革;五是可以进一步改善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碳汇林业作为我国发展现代林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逐步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3碳汇林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1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把帮助发展中国家削减的排放量算作本国的削减量,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再造林碳汇项目,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林业领域内的唯一合作机制,也是一种双赢机制。“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是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碳汇林业项目,通过混交栽植马尾松、枫香、木荷、桉树等乡土树种,预计在未来的15年间,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美元/t的价格,购买项目产生的逾60万t二氧化碳当量[3]。

3.2中国绿色碳基金2007年7月,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局面。这一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增加森林植被,巩固国家生态安全,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企业志愿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截至2008年底,中国绿色碳基金已有资金超过3亿元,完成碳汇造林逾13.33万hm2,预计今后10年可固定1000万~2000万tCO2[3]。

3.3企业和个人参与一些企业和个人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所造的林木按照规定的计量方法计算成碳汇,这些碳汇可以作为企业或个人自身排放二氧化碳的抵消,或者用于出售。目前,已有个人捐资在北京八达岭林场营造了碳汇林。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几个项目试点,并且和世界上十几个发达国家签订了碳减排合同。正在实施的各类碳汇林业项目主要有: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中国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市房山区碳汇造林项目、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八达岭林场碳汇造林项目等。